梁平区“法治+非遗”碰撞出别样火花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日前,一个令无数中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梁平木版年画作为展示重庆独特春节年俗项目,成功参与了中国春节申遗工作。
据悉,梁平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5项国家级、26项市级、124项区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梁平区深入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传承,持续加强国家、市、区三级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和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目前,梁平区非遗资源丰富,现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8名,他们个个身怀绝活;已建成10个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3个传承实验基地、1个非遗保护传承体验基地,在景区、民宿设置非遗展示体验区;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各中小学校分别开展非遗特色课程,开设非遗传承兴趣班120余期。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非遗,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梁平区司法局联合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探索“非遗+普法”新模式,赋予非遗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的新使命,激发非遗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梁平区成立非遗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建立非遗普法运用共商机制,常态化开展非遗普法研究工作。在“非遗+普法+传承人”上,将75名法律素养高、热衷于传播法治文化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全区1711名“法律明白人”培养范围,牢固树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法治意识,鼓励传承人将法治文化融入非遗创作中。以莫绍萍、谭述华等为代表的梁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宪法、民法典、反电诈、防欺凌等法治主题,创作出多幅形象生动、主题突出、人物传神的法治木版年画,广泛应用于梁平区及重庆市法治宣传工作中,不断提升梁平区法治宣传工作的辨识度,10幅宪法木版年画被市委宣传部纳入全市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库推广使用。
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猎神村的竹制品工艺陈列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背篓、撮箕、竹篮等生活用品,还有扇子、屏风等竹帘工艺品,巧夺天工的技艺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在这些竹工艺品里可以发现尊法、学法、知法、守法等法治元素。“法治元素以这种形式出现在游客的视野里,可以增进游客对‘法’的了解,让法治思想对更多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到法治文化的内涵。”梁平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梁平区司法局着力将法治文化、非遗、现代文化充分融合,充分挖掘梁平非遗蓝印画布、梁平竹编、梁平土陶等文创价值,通过“非遗+普法+文创”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梁平区将非遗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利用非遗载体传播法治精神,丰富了法治宣传内容,提升了法治宣传效果。”梁平区司法局局长邹正国表示,梁平区将积极探索更多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润民心,不断提升全区人民法治文化素养。
重庆法治报通讯员 赖正娇 记者 罗翠
原标题:“法治+非遗”碰撞出别样火花
编辑:程迷静 责编:覃蓝蓝 审核:罗军
【免责声明】大象直播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直播”或“大象直播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